您好,欢迎访问leyucom乐鱼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5632966603

leyu乐鱼【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取舍之间的发展智慧——新时代“中国镍都”高质量发展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4-08-11 14:39:49浏览次数:

  leyu乐鱼【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取舍之间的发展智慧——新时代“中国镍都”高质量发展经验与启示金昌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本文图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丁凯摄

  1958年,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永昌县,一块孔雀石的发现,掀开了金川镍矿的“金山一角”,金川公司应运而生,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

  1981年,国家批准设立金昌市,以境内金川区、永昌县合称而取名,这座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新城市,被誉为“中国镍都”。

  迈入21世纪,和国内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金昌市也曾一度面临着“因矿而生、因资源枯竭而衰”的困境,然而近年来,这座城市却奇迹般逆势而上,拔节生长。

  2023年,金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73亿元,同比增长11.5%。国家信息中心中经数据统计显示,全国300多家地级市2023年GDP增速排名,金昌市位居第三。

  “十四五”以来,金昌市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中稳居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遥遥领先,连续10个季度获得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引起省内外高度关注,甚至有业界人士称之为“金昌模式”。

  金昌究竟为什么能够持续高速增长?“金昌模式”如何带动这座资源型城市破茧蝶变?“金昌模式”对于其他市州又有哪些可复制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深入金昌市,探索揭开金昌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因和底层逻辑。

  2月21日,金昌市委市政府和金川集团举行2024年市企融合发展座谈会,共商新阶段合作,共促新时期融合。近年来,这样的市企融合工作会已经成为双方约定俗成的“新春第一会”,足见双方对于市企融合工作持久如一的高度重视。

  “金川集团就是金昌市最大的商,我们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都紧紧围绕金川集团进行,我们牢固树立市企合作两利共赢,金川兴则金昌富,金昌强则金川荣的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构建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曾长期深度参与金昌市产业规划编制的金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郭宏岩说。

  金川集团成立于1959年,总部位于金昌,是甘肃省政府控股的特大型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铜、钴、黄金、白银、铂族贵金属及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化工产品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军工、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及电池制造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各领域。

  2023年,金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53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31亿元,镍产量居世界第三,钴产量居世界第五,矿产铂族金属产量亚洲第一,铜产量国内第四,位列世界500强第28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84位。

  “金昌与金川相伴而生,荣辱与共是根本特征;金昌与金川互为支撑,携手共进是实现路径;金昌与金川目标同向,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金昌市主要负责同志曾如此定义市企融合发展之路。

  厚度仅有0.05毫米的超薄“手撕镍”、产能规模全球第二的羰基镍、远超国际标准的高纯铁等新产品相继问世;突破高纯铜、镍、钴“卡脖子”技术,电池用镍带材及核电用高温合金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在国内实现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的产业化和国产化

  与此同步,金昌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链,围绕镍、铜、钴、稀贵金属、钛材料等5个细分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粉末冶金、镍合金材料、铜加工产品、海绵钛及钛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2023年,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820亿元,同比增长29.1%;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46亿元,同比增长23.53%。

  产业融合是市企融合的“先手棋”,以金川集团为链主企业,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优势被有效放大。

  近年来,甘肃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政策机遇,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加力推动能源转型,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使得河西走廊成为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争相角逐的投资重点区域,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产业成为河西五市争相布局的热门产业。

  “我们在反复计算、反复考量,自我思量我们金昌有什么,客商来了金昌能投什么,我们发展什么产业更有优势?”郭宏岩说。

  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和反复论证,金昌市委、市政府敏锐地发现,金昌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风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独特,全市具备25万吨镍、140万吨铜、1.7万吨钴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原材料供应地,丰富的镍、铜、钴、锰和化工资源为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了基础。

  同时,原料优势明显,依托丰富的镍铜钴资源和化工材料优势,“三酸两碱”化工原料俱全,配套发展硫化工、磷化工、氟化工等化工产品60多种,产能达到1000多万吨,电池级镍盐、钴盐所需的镍、钴、锰、铁、锂及磷酸等原材料均可在金昌本地生产供应,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跃然成形。

  2022年4月7日,金昌市企联合举办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共签约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一跃成为河西走廊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形成了与其他市州差异化竞争新格局。

  金昌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及电池产业需求倍增机遇,围绕镍钴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储能及动力电池产业链,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支撑、上下游企业协同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

  同时,金昌市着力优化政策支持,成立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设立电池产业研究院,建立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引领、支持电池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零距离”“保姆式”专员服务、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贴心的服务,努力打造政策稳定leyu乐鱼、竞争公平、服务高效、成本优惠的一流投资营商环境。

  短短几年,金昌市围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重点聚焦镍钴锰酸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个方向、储能、动力和消费应用领域,扩大电池制造、关键材料等产业产能,配套发展电池回收等产业,金拓锂电、金宏翔18650型三元动力电池产品实现量产,金车储能2GWh磷酸铁锂电池、汉星1亿Ah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在建的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32GWh,金川集团7万吨三元前驱体、金车18GWh磷酸铁锂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碳酸酯、隔膜、铝塑膜等项目,新能源电池原材料本地供应率达77%,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截至目前,金昌市围绕电池电芯及电机电控、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其他辅料等已经形成4个细分产业链。2023年实现产值260亿元,同比增长40.5%;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16亿元,同比增长65.5%,又一条极具竞争力的新的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金昌市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

  2023年,金昌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亿元,增长16.5%,规上工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8.2%,规上工业总产值1621亿元,增长21.9%,在商务部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列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第65位,西部第11位,入选“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2020年,金昌市把经开区进位提升发展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推进,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促进产业提速,推动经开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金昌市委、市政府与金川集团联合召开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将金川民营经济产业园整体纳入经开区,一体谋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作出了打造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试验区、招商选资招才引智聚集区、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区的新定位。

  随后,金昌市研究出台《推进金昌经开区创新提升发展的意见》,从管理机制、税收、财政等方面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出台《推进金昌经开区创新提升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将1037项行政审批和事中事后服务事项分批次赋予经开区;进一步理顺市、区、经开区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费、基金收入等17种税费收入分享范围及比例,为经开区进位提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聚焦短板弱项,金昌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金昌经开区进位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建立周调度、月分析、季对标机制,紧盯工程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重点关键抓调度、抓督导、抓落实,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定期督导调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指标一项指标突破,切实提高决策执行落实的效率和水平。

  精准施策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20年,金昌经开区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排名提升到147位,2021年为78位,2022年为121位,2023年为65位。

  目前,金昌经开区“四上”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金昌市以经开区为平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我们的招商引资已经不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紧紧围绕2+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照产业链图谱来招引企业,以产业链资源来保障和支撑企业发展,让企业来了可以留得住、发展好。”金昌市招商局副局长李华雄说。

  会上,金川区、永昌县、金昌经开区管委会等9家既定的部门单位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11家现场抽签确定的部门单位负责人现场陈述了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4年工作目标任务。

  “现场采取县(区)和金昌经开区、发改、招商、工信等重点部门单位必述,其他市直部门现场抽签的形式,一把手限时脱稿亮述工作,媒体记者全程录音录像,其他部门单位提交书面材料,倒逼负责同志用心谋划和推动工作落实。”金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兆林说。

  金昌市委督查室督查专员陈吉俊介绍,金昌市已连续5年组织开展“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底亮成果”满意度测评,随机点名“一把手”脱稿亮述工作,市级主要负责同志现场点评,对全市排名后10%的班子和干部进行提醒谈话。通过以比促学、以赛促干,激励全市干部争先进位、躬身实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采访过程中,诸多受访者认为,“金昌模式”之所以成功,在理性抉择产业布局之外,“人”是最关键的核心要素。

  据介绍,首先是加强班子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及时调整优化经开区党政班子,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有担当的干部担任经开区主要负责人,推行党工委和管委会主任“一肩挑”,全面优化班子专业结构。

  其次是人事改革,建立“内部档案封存、进出身份不变、进出双向选择”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干部编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的“双轨运行”管理模式,推行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全员竞聘上岗和绩效考核管理,同时向社会公开选聘专业人才,树立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选人用人导向,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金昌经开区工作人员徐麒说:“我们这里正科级干部在副科级干部领导下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竞聘成功的人上岗,有能力的人上岗,竞聘不成功只能下岗。”

  另外,还深化运营模式,坚持政企分离、管理分开,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化“管委会+国资公司”运营模式,进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金昌市还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建联盟聚集优势,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同频共振,构建“党建引领、企业链接、产业链合、工作链动”的党建工作模式,变企业“单打独斗”为产业“集团作战”。

  回望来时的路,对金昌来说,每一个重大项目招引落地,都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一个个项目,一次次讨论,一场场评比,让金昌培养了一批敢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队伍,成为金昌在矿产资源之外的另一笔宝贵财富,推动着金昌市持续转型高质量发展。

  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链、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千亿级产业链为主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架构。在此架构之上,全市招商引资、政策配套、园区建设、要素保障、民生服务、人才战略等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展开。

  值得思考的是,当下各地热门的文化旅游产业并不在其列。其实,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并不弱,火星1号基地、骊靬古城、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紫金花海等,都是热门景点。然而在金昌市,文旅产业却并没有跻身“核心”产业之列,这背后是产业取舍的考量。

  产业取舍必须立足于自身优势。金昌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就是有世界500强金川集团。于是几年前,金昌市就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围绕金川集团的产品建设产业链。镍铜钴可以向高端产品发展,那就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镍钴锰是新能源电池的原料,那就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从金昌的发展来看,产业取舍的实践取得了成功。

  这给我们以启示,在区域产业布局方面,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面面俱到”往往容易造成“面面不到”的结果。一个城市的发展,做好特色优势产业才能收获大。贪多求全,不仅做不到“补短板”,往往还会拖累“锻长板”,最终事与愿违。

  可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大城市,拼的是综合实力,中小城市,往往拼的是“专精特新”。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区域产业布局方面,切忌贪多求全,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成功。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