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驱动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前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与此同时,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87.7GWh, 累计同比增长31.6%。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政策是推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涵盖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研发支持等多个方面,为动力电池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动力电池行业的监管,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政策推动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前行,在动力电池领域,相关政策也频频发布,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明确发展方向:持续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成本,2018年前保障高品质动力电池供应;大力推进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2020年实现大规模应用;着力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基础研究,2025年实现技术变革和开发测试。
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等规划。
2021年,为了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
2023年,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2023年,欧盟正式发布了《新电池法》,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其中重点提出了对废旧电池回收率、再生材料使用率、碳足迹、电池护照等多方面要求,堪称动力电池发展史上最严苛的碳管理政策。而作为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出新要求。
随着新能源车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新能源车的销量呈稳定增长势头。近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多条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在交通运输设备方面,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激增,动力电池产业迎来快速增长期。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约为705.5GWh(吉瓦时),同比增长38.6%,低于2023年年初SNE Research的预测(749GWh);从增速来看,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相比2022年有所放缓。
在全球范围内,电池制造商正扩大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韩国和日本是当前动力电池市场的主导者,拥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从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企业来看,前十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中创新航、三星SDI、SK On、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其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六个席位。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778.1GWh,累计同比增长42.5%。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销量为729.7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616.3GWh,占比84.5%,累计同比增长32.4%;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13.4GWh,占比15.5%。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52.6GWh,占前12月累计销量20.9%。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GWh,占比83.5%,累计同比增长87.1%;其他电池累计出口25.2GWh,占比16.5%。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更多新兴企业也加入到竞争中来,市场格局逐渐多元化。企业通过研发新型电池材料、改进电池结构设计、优化制造工艺等手段,不断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潜在的更长寿命而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材料供应链的完善和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也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和回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建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
动力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动力电池技术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以满足市场对于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更长寿命和更低成本的需求。
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在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新型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同时,新型电池结构的出现,如CTP、CTC等,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此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化学体系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业界正在探索各种新型电池材料。例如,高镍三元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容量。
此前,由于原材料的价格猛涨leyu乐鱼,磷酸铁锂电池一度备受青睐。如今,随着锂价逐渐回归正常,三元材料可能会重回主流。
除此之外,磷酸锰铁锂材料的成本及能量密度优势正逐渐受到行业的关注。钠离子电池在资源、成本、安全性和温度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也使其成为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动力电池技术。
在物理结构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内也在持续创新。例如,CTP(Cell to Pack)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中,省去传统模块环节,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刀片电池技术提高了电池包的整体能量密度,并且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广受追捧。4680大圆柱电池可以提高单体电芯尺寸,提升空间利用率,提高整车续航里程,也将迎来量产。
同时,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方向。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这不仅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还能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固态电池的物理结构更加稳定,不易发生热失控,是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大规模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动汽车的性能,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竞争越发激烈,用户对电动汽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成本需进一步压缩、安全性需继续增强等,动力电池都“首当其冲”。尤其是用户的“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变,也需要电池快充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推动着动力电池向超快充、长续航、低成本、高安全的“全能”方向迭代。
高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最为关键的技术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满足消费者对于长距离行驶的需求。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优化,现代动力电池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与传统燃油车相媲美,甚至超越燃油车。
快充能力的提升显著缓解了用户的“充电焦虑”。动力电池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充电至大部分电量,这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至关重要。目前,很多车企也相继推出快充电池产品,例如麒麟电池等。
安全性是动力电池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考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优化和电池结构的改进,如刀片电池的设计,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技术进步不仅保障了电动汽车的行驶安全,也增强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环境适应性也在寒冷天气和北部地区备受关注。目前,动力电池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放电性能,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在寒冷的冬季,仍然满足不了部分用户的需求,还需进一步改善。
成本效益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制造技术的进步,动力电池的成本正在逐渐降低,使得电动汽车的价格更加亲民,从而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电池制造商和汽车企业正在探索电池的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技术,以实现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影响,并降低生产新电池的成本。
政策的支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产业的快速扩张为市场带来了活力,技术的持续迭代确保了产品的竞争力,应用的检验对产品、技术等提出新要求。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和成本持续降低,动力电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迈进。
多年来,创为以提供新能源安全防护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潜心钻研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测预警技术、早期抑制及灭火和防护技术等,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防控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解决方案提供与实施。
对锂离子电池整个生命周期形成安全防护:从惰化保护主动防御、热失控探测预警、持续抑制再到彻底灭火,具有国内领先的完整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周期监测、实时分析、智能判断。
在电池热失控探测预警及防控方面,创为科技将不忘初心,充分发挥产品研发优势,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针对动力电池安全,布局全方位的安全解决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1-2025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5953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