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及趋势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发展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包括光化学污染、厄尔尼诺等环境污染问题。直到90年代末,欧洲与美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汽车排放标准,并定期提高相应的排放指标要求。由此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逐渐开展了新型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自丰田推出普锐斯取得成功后,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品,欧洲和美国把混合动力总成技术用到自己的产品上,将其主要应用于传统动力的油耗较高的车型上,以改善动力性与排放。从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旨在通过技术创新,重点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改善汽车相关性能。因此其在排放与能源消耗方面,较传统内燃机汽车具有更大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规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纯电动汽车(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Fuel Cells Electric Vehicle)、天燃气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由多于一种的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动力的混合型电动汽车,即使用蓄电池和副能量单元的电动汽车。 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采用传统燃料的燃油发动机与电力的混合方式,其关键技术为混合动力系统,它直接影响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势在于其可通过平均需用功率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使内燃机处于油耗低、污染小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通常可以降低排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可回收制动等工况下的能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存在价格高、续驶里程小、动力性相对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应用较成熟的车型。
纯电动汽车,是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纯电动汽车完全采用可充电式电池驱动,关键部件在于电动发电机与蓄电池,而纯电动汽车的应用受限的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纯电动汽车应用前景广泛,具有无污染、低噪声、高能效等优点。但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小,充电后持续行驶里程不理想;高储量的电池使用寿命较短。 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必须重新构建配套基础设施网络(充电站),需要大量的投入。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利用燃料电池,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实现动力驱动的新型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通过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利用电机驱动,而不是利用燃料的燃烧过程。其能量转换效率较内燃机要高2~3倍。燃料电池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污染物,噪声低。但燃料电池组的生产、集成及产业化仍待发展。
天然气汽车,是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汽车,又称为“蓝色动力”汽车。按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可以分为压缩天然气汽车(CNG)、液化天然气汽车(LNG)和液化石油气汽车(LPG)。天然气燃料具有低污染、低成本、安全性高优点,但动力性能较低、不便储运。由于考虑到大规模应用,须建立相应的加气站及为加气站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投入较大。目前国内在天然气汽车具有一定的发展,多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
除上述新能源汽车外,还包括有醇、醚类燃料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例如乙醇汽车用的燃料是乙醇汽油。目前此类汽车技术相对成熟,在美国、巴西等乙醇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迅速。二甲醚汽车是用二甲醚作为压燃式发动机的燃料,目前有两类应用范围:一是将二甲醚作为点火促进物质;二是将纯液态二甲醚进行直接燃烧。我国在二甲醚汽车开发上已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二甲醚城市公交客车。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电动车的研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投入近一亿元。国内汽车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研制电动汽车,并逐步掌握了整集成、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已经掌握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天然气发动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并在部分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水平。
通过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21世纪初,已推出纯电动轿车、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电动客车。“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设立电动汽车专项,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划拨以及国有企业投入的资金总额约30亿。已经有上百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列入项目研发单位行列。目前,整车方面已初步形成产品开发的系统配套、管理机制和团队组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均已成功研发,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形成系统,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多能源控制系统初步形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池(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除此之外,还包括发动机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结合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整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通过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在相关产业的积极培育,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相关配套发展的纯电动汽车格局。在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和电机研发上leyu乐鱼,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研发差距很小,有些甚至于领先地位。我国自主研制的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铁电池在使用中具有相当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者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从2012年的不足1万辆,到2013年的2万辆,再到2014年保有量已经超过12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成倍增长。据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58.32万辆,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3.2万辆,占到新能源汽车总量的 56.93%。不过,在中国1.72亿辆的汽车总量中,58.32万辆还是微乎其微。粗略估算,若要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500万辆的目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增长率要保持近100%的水平。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既利于节能减排,又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2007年1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明确;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同年2月17日,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此举是我国首次直接采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2010年6月,中央财政对5个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同年9月8日,国务院确定加快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大大促进了汽车企业的科研力度,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实现。
除政策支持外,中国政府还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600余辆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先后投入使用。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市与科技部合作开展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1017辆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
近年来,在全国、中博会、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活动中都有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这些由政府推动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活动,不仅有利于推广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更成为众多新能源车企推广宣传及自我提升的机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是“政府+市场”型的发展模式:政府积极参与、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近年来,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汽、一汽等多家国内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准入管理进行规范,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涉及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期目标和任务。然而,一系列相继出台的政策都缺少一定的战略高度,缺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缺少发展重点,发展路线不明确,势必会分散有限资源,使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
此外,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也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主要对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做了基本的规定,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如电池寿命的考核评定等。电池的考核评定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关键问题。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集体的鼓励政策,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会因缺乏具体政策、标准的指导而无可适从。
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时至今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技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是电池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高,在续航能力、安全性、充电时间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在是否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上存在颇多顾虑,一旦失去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撑,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很难提升。电池技术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是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问题。
为推动电池研发步伐的加快,国家应适当调整政策补贴的重点。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向在于整车制造企业,而忽视了电池制造企业。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症结,政府应加大对电池研发、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明显的政策依赖性,这一点在2014年下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免收购置税政策出台后, 9至12月的平均月产量超过了1.3万辆,而1至8月的平均月产量只有不足4千辆。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充电站、充电桩等设施缺乏,用户对于充电设施的担忧是如今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大对充电设施的建设,让消费者买得着车,用得着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重点扶持纯电动汽车,但业内也存在质疑的观点,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混合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发展阶段。但综合中国的能源结构和国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混合动力车型迎来爆发性发展机遇的可能性并不大,坚持走纯电动的路线才是我国既定的国策和长期的战略。倘若学习日本走混合动力路线,便无法绕开技术专利的壁垒,便会从源头上受制于人,难以实现独立发展。而进行纯电动汽车的探索,我国同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仍存在很多技术和市场的问题,但部分自主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逐渐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我国的纯电动汽车发展正在慢慢走向成熟。
国务院在2015年9月29日召开的会议上,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动充电桩的建设,明确提出中国新建的小区100%要建充电桩,原来的公共场所要10%的增加充电桩的配置,新目标是每2000辆车一定要保证有一个充电桩。由国家能源局完成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草案中提出,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比例接近标配的1:1。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预计,“到2020年国内充电桩(站)市场规模将超10000亿元。”考虑到目前我国较低的新能源汽车基数,随着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及充电设施等基础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维持倍速以上的增长。
首先,在人员的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相比较起来,更加具有时代优势。其次,在人员的使用上,国外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人性化的解放,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无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他们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也让员工们感受到了自身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员工在企业中依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只对他们所作出的绩效看重,而把绩效的创造者进行了忽视。最后,在人员的配置上,国外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员工和企业战略的结合,他们对员工的培训并不是和我国一样对岗位技能的培训行重视,而是有计划且有针对性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我国的员工的比较有效的培训时间里仅仅只是注重岗位的需求。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人力资源从业者要对自己的定位予以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技能,不仅要懂得业务,而且还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认同、重塑以及再造,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来为企业做出更好、更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分解以及执行。那么,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团队要注重品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讲,他的诚信度的高低与否、个人品牌的响亮与否,直接关系着管理工作的成效。其次,在时间的分配上要重战略,对于把工作时间主要集中于关键性的战略问题上的管理者来说,他们肯定是工作效果好且执行能力强的管理者,不仅如此,他们在引导变革的时候也必定是十分有力度的,在工作上也必定是十分有方向的。再者,企业管理要注重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的文化气氛浓厚与否,往往和工作绩效是直接挂钩的,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对其价值理念予以肯定和认同,从而能够创造出好的工作绩效。最后,经营知识也就是能力,所谓的经营知识,也就是理解公司经营和运作等业务功能的能力。(2)以人为本基础上的能本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已经不能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相适应了,而越来越趋向于以社会人和复杂人作为假设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对人的因素加以重视,树立起人高于任何一切的管理理念,并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把人的知识、智力、技能以及时间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的能本管理。所谓的能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根本的管理,它是人本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对人的特征和规律予以尊重,并开发人力,尽量把人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从而来把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目标实现。(3)致力于员工创造性的发挥。企业的生命和活力就是不断的创新,创新也是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批持续不断的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也将不断涌现,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就转移到了人的活力的激发、人的潜力的挖掘以及人的创造力的激活上,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围绕具体的目标,让其进行处置和决策,同时,不断地把相关的薪酬晋升以及约束机制进行完善,鼓励和倡导员工参与企业的创新,让员工明白自己的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自己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4)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化。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发展,全球的经济逐渐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经济变化趋势之下,竞争的边界彻底打破了,国际间的竞争的不断深化必将会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而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最为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人力资源培训的难度必将会加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跨文化的管理也将会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如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人力资源也必将会逐渐融入到信息时代中去,并且将会呈现出显著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特征。
总之,企业要想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稳步立足,就必须要把握住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加以不断地创新发展,并在符合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的前提下,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为企业保驾护航。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发布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正朝着“简洁、敏捷、开放、集约”的方向发展,各运营商现有通信局点布局及配套设施是面向铜缆网及传统交换网设计的,已不能满足业务和网络重构的要求。基于传统通信设备大规模退网和网络架构重构对机房各类资源的需求,以层级扁平化的网络简化趋势将势在必行,摸清现有机房网络资源条件,在匹配未来3-5年内通信网络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基于CODC化的重构网络的机房布局规划,是目前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规划的迫切要求。
根据目前技术成熟情况,预计通信网络将朝着以下趋势发展:一是架构重构,以DC为核心建网。传送机房改造为云DC,建设DCI互联网络形成一体化资源池。二是网络重构,全面虚拟化。vBRAS等网元虚拟化,实现NFV电信云集约部署;网络设备虚拟化,利用SDN(overlay)构建智能弹性网络;在对SDN/NFV等新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新系统应优先基于SDN/NFV部署;部分老系统可逐步引入SDN/NFV。
SDN/NFV技术分别从网络架构和设备架构进行创新,将影响业务模式、网络演进和运营体系变革;云是SDN/NFV的基础, 实现网络资源弹性扩展和灵活配置。
根据通信网络的演进趋势,未来通信机房按照局c内所安装通信设备网络层级可划分为区域中心、市级中心\属地中心、接入点,各层级机房预计部署的通信设备如下表: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技术和环境的背景下,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涉及到环境、产业转移主体(产业移出国)到转移受体(产业接受国),转移的客体就是产业或者产业要素[1]。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加速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将进一步提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能力,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升级[2]。随着生产的国际化、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加快,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与前三次都不相同,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2010年,FDI总额为1.122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吸引了53%的FDI,规模首次超过发达国家[3]。由此表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
除了转移传统的生产环节外,跨国公司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产品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售后服务等。这种产业转移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主要由跨国公司引导和控制,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与协调的企业组织框架。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抛弃了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式,积极地引导和带动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生产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整体产业链条转移趋势明显。
发达国家为了提升全球竞争力,继续加快发展更高附加值创新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低附加值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为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并带动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发展[5]。
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已成为地区产业集聚的重要参与者。国际产业向产业集聚地区的转移,使得区域产业集聚的程度得到强化。在日本,4/5的外国分支机构集中在东京市区,它们占所有外国分支机构销售总额的90%左右;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纽约、得克萨斯、新泽西州和伊利诺斯5个州的外国分支机构占了全美外国分支机构的一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承接近90%的外资份额[6]。
全球社会和经济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消耗量持续扩大,开发利用新能源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绿色产业、低碳方面占有领先优势,从产品研发、技术专利产品应用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美国将新能源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日本几十年来一直追求节能环保,拥有突出的产业领先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大国,正在利用市场优势和加工制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的开发利用,是我国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2005年,广东省出台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重大举措,开启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7]。近年来,由于珠三角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空间狭小、能源资源短缺、人口压力过大、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日益严重。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定,以400亿巨资将珠三角既有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山区。“以转移谋升级,以升级促升级”的大潮中,广东省的“双转移”工作成效显着,有力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9]。随着“双转移”的继续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并且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随着民工荒的问题日益显现,珠三角地区原有的廉价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劳动力日益减少,已经渐渐暴露其弊端、。
尽管长三角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其产业结构和资源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长三角区域分属两省一市,行政隶属关系比较复杂,相互之间的协调难度非常大,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等现象难以避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正常运作。21世纪以来,长三角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出去,实行产业区域转移, 既向中部地区,又向西部地区转移,主要转移以纺织、服装、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和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
面对当前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新机遇,蚌埠市要主动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蚌埠市的主导产业选择是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的基础,应该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国家产业布局的基本取向,能够发挥蚌埠市的承接优势,带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乃至安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方雯.浅析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 吴琦.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5] 王雪.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技术经济, 2006,(10).
现阶段,各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即逐渐超越国界范围,即商品、技术和信息等均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流动,而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该种新趋势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各国多方面的变化,国际关系是变化的其中之一。因此,本次将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新趋势的变化。
20世纪末期,T丶莱维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即从本国逐渐扩展至全球范围;从宏观层面理解而言,具体是指各国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范围并构建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经济整体。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性地观点,但多数研究者一致认同起源的时间为20世纪,而具体年代时间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认同国外研究者塞拉斯丶比纳的观点,即将世界货币体系作为缘起的标志。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学术界观点也不够明确化,但大致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发展趋势能够为各国发展带来持续性地动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该趋势影响各个国界均衡性地发展,致使贫富差距的拉大。笔者认为各国应客观性地看待以上两方面,通过调整本国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从客观层面分析而言,国家关系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交通等,而发挥主要影响力的是经济。两者之间表现为同步性的关系,一方面,财富欲求促使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以及行为,通过向外扩展的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使得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各国国际关系的变化成为了不同国家对外做出经济活动的催化剂,使得国与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总体而言,虽然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个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资源的流动使得竞争力不断增强,只有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实力,才能够把握发展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过去,强权时代各国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妄图借以经济发展的渠道垄断国际事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霸权的趋势。但伴随着国与国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使得各国之间联系逐渐密切化,而且一国只有做出对外做出、自由的外交方针,才能够吸引更过国家生产要素流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仍保留过去强权的对外政策和意图,那么该国可能被排挤于全球化的趋势之外。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全球化能够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地平台和机会,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各国生产要素流向国外其他国家内部,不同国家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入和流出促使其搭建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而且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多数国家制定出长期合作和沟通的对外方针和政策,而且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合作的主旋律。但从另一方面分析而言,由于对外市场的扩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个国家均希望通过扩大国外市场推进本国发展,但流入国需求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致使流出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另外,还有一些国际大国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地位,希望通过该形式以实现上的垄断和控制,于是出现了合作和竞争并存的现状。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地发展促进了各国范围内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表现在经济中方面而言,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关系化加强,二是功能的经济化发展。一方面,各国在生产要素不断流入和流出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矛盾或者冲突,缓解这些冲突的根本在于各国政府的介入,即通过国家出台政策以及制定解决方案以解决该问题。于是在该趋势之下,为各国对话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于是出现了经济关系的化;另一方面,国家内部出台和制定的制度和方案等往往需要依托于经济途径和手段得以实现,例如为了与其他各国进行上的合作,采取经济上合作的形式,即功能经济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外交关系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其一,外交新目标逐渐形成。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是各个国家现阶段对外发展的根本,因此,目前各国制定的外交新目标大多为保持国家和平发展以及经济等安全;其二,外交实施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地生产资源流入国,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往往从多边协调和合作方面制定政策;其三,逐步实现外交过程的化。各国公开透明化地外交使得一国内外交人员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人员更好地沟通,而且外交过程平等性地接受国民的监督。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同时也是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新时期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且在不断地变动和重组之中,合作和竞争仍未国家间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各国逐渐构建出“世界网络”,使得与经济朝着多重化、多极化、分散化地方向发展,一些国家出台和颁布了新的规定、制度等,国家之间以及本国内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新特点,使得国际新秩序逐渐构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变得复杂化。
总之,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新趋势,新型趋势为国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难题。一国要想在该趋势下更好地发展,需要客观看待当前的发展形势,顺应趋势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审时度势,同时尽量避免负面化因素的影响,以经济发展带动多方面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卿中思(1986~)女,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成都创源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1]董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J].北方论丛,2012(3):115-116.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是其并不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是创新,但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是无奈甚至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4](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MeinolfDierkes)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本刊总目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2).
开放实验室建设趋势及实现策略分析 国际电信新业务发展趋势及策略建议 电信运营企业专利申请策略及实践探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IMS业务能力开放模式及应用探讨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 北方电信县城综合业务接入光缆网建设策略及建设模型分析 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 电信行业营销策略研究分析 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试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电信计费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TD-SCDMA产业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及策略分析 高校馆藏建设的趋势及策略分析 丁酮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之探讨 中国电信3G手机终端发展困局及破解策略探讨 电信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杨勇,贾霞,董振江. 电信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 52-59.
[5] 胡尼亚,张鹏,刘晓靖,等.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综述[J]. 信息通信技术, 2011(4): 23-31.
[7] 廖继勇. 移动互联网业务环境下业务网络能力开放分析及策略[J]. 通讯世界, 2013(23).
(1)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是与所在国的、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保持双向沟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趋势,企业对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他们熟悉不同文化,懂得国别之间在、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①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1)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
(2)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1)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培育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1)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激励方式的改变,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当今世界,新技术推动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对于国内的企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
Copyright © 2021-2025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5953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